规则的重量

        日内瓦,万国宫附近一家历史悠久的五星级酒店。厚重的羊毛地毯吞噬了脚步声,水晶吊灯将走廊映照得金碧辉煌,空气里弥漫着昂贵雪茄与旧钱权势交织的气息。这里正在举行的是全球工业物联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标准组织——工业互联网联盟的年度全会及下一代标准框架研讨会。能收到这份镶嵌着烫金徽章邀请函的,无不是行业内的巨头、学术界的泰斗,或是手握核心专利的规则制定者。

        颜旭手持那份来之不易的、标注着“观察员”的入场凭证,通过了严格的安检,走进了主会场。会场布置呈阶梯式扇形,深红色的座椅如同剧院,最前方是巨大的环形**台和多媒体屏幕。座位上已经坐满了人,大多是西装革履的欧美面孔,彼此熟络地低声交谈,空气中流动着一种属于圈内人的松弛与权威。

        他与几位随行的技术专家,被引导至会场最后排、靠近出口的一个不起眼的区域。这里的座位没有桌板,视野也相对受限,是专门为“观察员”设置的席位。与前排那些拥有固定席位、面前摆放着姓名牌和投票器的“正式成员”相比,这种物理位置的区隔,无声地宣告着身份与权利的差异。

        会议开始,**台上就座的是几位来自欧美顶尖高校和企业的资深专家,以及像通天集团、西门伯克这样的产业巨头的首席技术官或标准战略负责人。他们掌控着会议的节奏,引导着议题的走向。

        当讨论进入到下一代核心通信协议架构的关键技术路线时,通天集团的代表,一位名叫理查德·米勒的副总裁,从容地走到演讲台前。他年约五十,头发灰白,举止优雅,带着一种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所养成的自信。

        “各位同仁,”米勒的声音通过高保真音响传遍会场,清晰而富有感染力,“基于我们过去数十年在工业通信领域的积累,以及对未来智能化需求的深刻洞察,我们认为,下一代标准的核心,应该建立在‘分层解耦、智能边缘’的架构之上……”

        他身后的屏幕上,呈现出精美的技术架构图,引用了大量通天集团主导或深度参与的技术文档和白皮书。他的论述逻辑严密,引经据典,不时获得台下其他核心成员的点头附和。他谈论着“互操作性”、“数据模型”、“安全框架”,每一个术语都显得那么理所当然,仿佛这就是未来唯一可行的道路。

        颜旭坐在后排的阴影里,静静地听着。他能听懂米勒讲的每一个技术细节,甚至能敏锐地察觉到其中某些路径选择,明显带着延续通天集团现有技术优势和专利壁垒的意图。然而,他和他所代表的“新旭日”联盟,在这里却没有发言权。

        国际标准组织的运作规则清晰地划分了层级:核心成员拥有提案权、投票权,决定着标准的走向;而观察员,只有旁听、学习和有限参与讨论的权利,无法影响最终的决定。这就是行业制高点的争夺——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行业的话语权和游戏规则,就能让后来者不得不沿着自己设定的路径前行,并支付相应的“过路费”。

        颜旭看着米勒在台上侃侃而谈,看着前排那些巨头代表们专注而认同的神情,一种无形的、却重若千钧的排斥力包裹着他。这种感觉,比在曼海姆法庭上面临法律指控时更加令人窒息。法律尚有条文可循,有证据可辩,而在这里,规则本身,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他被允许进入这个殿堂,却只能站在门口,看着里面的人决定着未来世界的蓝图,而他和他的“琉璃”,他的联盟,仿佛只是这个蓝图之外无关紧要的注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