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海姆的判决
德国,曼海姆地区法院。审判庭庄严肃穆,深色的木质墙壁,高耸的天花板,以及正中央那枚巨大的联邦鹰徽,无不透露出法律的威严与不容置疑。空气里弥漫着旧纸张、地板蜡以及一种无形的、令人屏息的紧张感。旁听席上座无虚席,除了双方团队成员,还有不少行业观察员、媒体记者,以及一些面色凝重的潜在客户代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法庭中央的“舞台”上。
颜旭坐在旁听席前排,穿着一身熨帖的深色西装,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但他的背脊挺得笔直,放在膝盖上的手,不自觉地紧握成拳,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凸起,泛出白色。他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心脏在胸腔里沉重而缓慢的搏动声。他知道,今天在这里发生的,不仅仅是一场法律诉讼,更是“新旭日”在欧洲市场的生死线。一旦败诉,全欧洲范围内的禁售令将如同死刑判决,之前所有的努力——莱茵金属的信任、GS认证的攻坚、数据中心的投入——都可能瞬间化为泡影。
通天集团及其盟友西门伯克聘请的,是德国乃至欧洲知识产权领域最负盛名的“冯·卡尔登”律师事务所的王牌团队。为首的主诉律师,是一位名叫斯特凡·沃尔夫的高瘦男子,银灰色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戴着金丝边眼镜,眼神锐利如鹰。他起身陈述时,步伐沉稳,声音带着一种经过千锤百炼的、令人信服的磁性。
沃尔夫律师的开场陈述,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序曲。他没有急于攻击,而是先用极其专业、甚至有些晦涩的法律术语,构建起一个严谨的逻辑框架,强调了知识产权作为“创新生命线”的神圣不可侵犯。他身后的巨大屏幕上,配合着展示出复杂的专利文件摘录、技术特征对比图,以及经过精心标注的、显示“新旭日”产品与涉案专利“高度相似”的技术细节。
他的语速平缓,措辞精准,每一个论点都引经据典,援引欧盟专利公约(EPC)和德国专利法的具体条款,将法官和陪审团,由技术专家和法官共同组成的思维,一步步引入他预设的轨道——即“新旭日”作为市场后来者,存在“搭便车”的嫌疑,其技术方案落入了通天集团早已布局的、宽泛而有效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尊敬的法官阁下,各位陪审员先生,”沃尔夫律师推了推眼镜,语气变得更具压迫感,“对方辩称其技术具有‘创新性’,但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七项核心专利所界定的技术疆域时,不难发现,被控侵权产品在通信协议握手、数据包冗余校验、以及低功耗状态切换等关键环节,其技术路径与实现方式,均未能展现出足以规避我方专利保护范围的、实质性的不同。这并非巧合,而是对既有知识成果的系统性借鉴,或者说……侵犯。”
他展示的图表专业而复杂,线条交错,术语频出,营造出一种“技术门槛极高,侵权事实明显”的强势氛围。通天集团的团队成员坐在对面,脸上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属于强势方的从容。
相比之下,“新旭日”聘请的德方律师,费舍尔博士带领的团队,则显得更为沉稳,甚至在某些时刻略显被动。费舍尔博士经验丰富,但在应对沃尔夫律师这种极具攻击性和表演性的策略时,他的反驳显得更为传统和学理化,主要围绕着对方专利权利要求解释过于宽泛、试图覆盖其不应保护的后发技术进行抗辩。虽然逻辑严谨,但在气势和现场感染力上,似乎稍逊一筹。
法庭内的气氛,明显向着对“新旭日”不利的方向倾斜。法官偶尔提出的问题,也更多地指向费舍尔博士团队,要求他们更清晰地解释技术差异点,以及为何不构成侵权。每一次费舍尔博士需要停顿思考,或者用更复杂的法理来回应时,颜旭都能感觉到旁听席上那些潜在客户代表眼神中的疑虑在加深。
欧美专利诉讼的高技巧性、高成本以及法律体系差异带来的挑战,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比拼,更是策略、气势、司法倾向性乃至财力支撑的全方位较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