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大步走上前,没有握手,而是伸出双臂,给了颜旭一个结结实实的、属于日耳曼男人的、用力的拥抱。他拍着颜旭的后背,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哽咽:
“颜!我的朋友!”他松开颜旭,双手仍搭在颜旭肩上,灰蓝色的眼睛闪烁着真诚的光芒,“这三天,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对技术的执着,更是对承诺的坚守!你们没有推诿,没有逃避,和我们一起,在最泥泞的地方找到了问题的根须!”
他转过身,面向车间里所有的员工,中方的,德方的,用他洪亮的、带着施瓦本口音的声音宣布:
“先生们!从今天起,莱茵金属与旭日科技,不再是简单的客户与供应商!”他挥舞着手臂,“我们是兄弟!是可以将后背交给对方的兄弟!”
“兄弟!”有德方工程师高声附和。更多的掌声和欢呼声响起。小王站在人群中,看着这一幕,眼泪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但这一次,不再是委屈和压力,而是激动与自豪。
颜旭看着眼前这群欢呼的人,感受着老施耐德手上传来的力量,心中那根紧绷了七十二小时的弦,终于缓缓松开。疲惫如同潮水般涌来,但一种更深刻的、名为“信任”的东西,已经在这不眠不休的七十二小时里,淬火成钢,坚不可摧。他知道,他们不仅修复了一条生产线,更打通了通往欧洲市场最坚实的一座桥梁。
莱茵金属生产线恢复运行的轰鸣声,仿佛一道穿透鲁尔工业区上空的无声惊雷。这雷声携带的,不是灾难的预警,而是一个关于信誉、专业和坚韧的故事。
老施耐德,这位以严谨、务实甚至有些固执著称的老派德国企业家,成了这个故事最有力、也最令人信服的讲述者。他没有等待“新旭日”准备任何光鲜的宣传材料,而是在生产线恢复后的第一次管理层晨会上,就激动地讲述了那惊心动魄的七十二小时。他描述了中国工程师如何不眠不休,如何与德方团队毫无隔阂地协作,最终如何精准地定位到那个连他们自己都忽略了的、深藏于老旧设备中的“元凶”。
“他们本可以推诿,可以强调是我们的设备老化问题,”施耐德对与他相交多年的、同样经营着中小型制造企业的老友们说道,语气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信服,“但他们没有。他们的CEO亲自飞来,带着最顶尖的专家,像对待自己的工厂一样,和我们一起趴在地上找问题!这种负责到底的态度,比任何广告词都更有力量!”
这些私下的交流,在注重口碑和实际效用的德国中小企业主圈层里,像水波纹一样迅速扩散开来。
紧接着,在德国一家颇具影响力的区域性工业期刊上,出现了一篇由莱茵金属工程师联合署名的技术短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客观记述了此次故障排查的全过程,重点分析了老旧设备电磁干扰对现代工业通信系统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并在最后提及了“新旭日”团队在故障定位中展现的专业技术和协作精神。这篇文章,因其技术上的严谨性和案例的真实性,被多家行业网站和专业论坛转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