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不通,就用图纸、手势和简单的英语单词交流;文化差异,就用共同的职业素养和对技术的敬畏来弥合。中方工程师带来了最底层的调试工具和信号分析仪器,德方工程师则提供了工厂完整的电力布局图和设备历史维护记录。
他们像篦子梳头一样,一寸寸地检查线路,一个个地测试节点。从“琉璃”通信模块本身,到电源稳定性,再到网络布线,甚至车间里其他可能产生干扰的大型设备,都不放过。颜旭不仅听取汇报,更常常亲自蹲在设备旁,看着示波器上跳动的波形,与工程师们讨论各种可能性。
食物是轮流去食堂随便扒几口的冷餐,困了就在办公室的椅子上或者车间的角落裹着大衣眯一会儿。咖啡和功能饮料成了维持清醒的唯一燃料。小王作为前期负责人,更是几乎不敢合眼,紧紧跟在颜旭和老张身边,学习着如何处理这种极端压力下的复杂技术问题。
信任的试金石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压力与日俱增。德方人员的耐心在消耗,甚至有人开始私下议论,认为这是中方技术在复杂工业环境下的“原形毕露”。
在排查进行到第六十个小时左右,一个细小的异常引起了老张的注意。在一段距离主控制系统较远的、连接着一个老旧物料传送带的线路上,捕捉到一种极其微弱但规律异常的电磁脉冲信号。这个脉冲与数据包丢失的时间点存在高度相关性。
“问题可能不在我们的系统,也不在主干网络。”老张嗓音沙哑,指着屏幕上的信号图谱对颜旭说,“可能来自某个外围的老设备,产生了我们预设冗余未能完全覆盖的特定频率干扰。”
这个发现像一道曙光。他们顺藤摸瓜,最终将目标锁定在控制那个老旧传送带的一个继电器上。这个继电器型号古老,线圈老化,在吸合和断开的瞬间,会产生一个强度超出常规范围的电磁脉冲。这个脉冲沿着电力线传导,耦合进了邻近的通信线路,恰好以一种极其刁钻的方式,干扰了“琉璃”系统数据包的同步信号。
为了验证,他们临时更换了那个继电器。当新的继电器安装到位,生产线控制台屏幕上,刺眼的错误代码瞬间消失,通信链路状态指示灯恢复了稳定的绿色。一名德方工程师试探性地按下了启动按钮。停滞了超过三天的精密机床,发出了低沉而有力的轰鸣,机械臂重新开始精准移动,流水线恢复了活力。
车间里先是一片寂静,随即,不知道是谁先带头,德方的工程师们自发地鼓起掌来。起初是零星的,很快就连成一片,掌声在空旷的车间里回荡,热烈而持久。这掌声,不仅仅是庆祝生产恢复,更是对这支中国团队展现出的极致专业、负责到底精神的由衷敬意。
老施耐德站在人群前方,他看着眼前这群眼窝深陷、满脸油光、却眼神明亮的中国工程师,目光最后落在颜旭身上。颜旭的西装更加褶皱,眼里布满了更深的血丝,但身姿依旧挺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