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基金”秘密到访的消息,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虽未公开,激起的涟漪却迅速扩散至相关各方。

        最先感受到变化的是南华资本。那位此前态度强硬的副总裁,再次致电颜旭时,语气竟带上了几分不易察觉的缓和:“颜总啊,之前的沟通可能有些误会。关于债务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再谈谈,展期也不是不可能嘛,毕竟大家都要着眼于长远合作……”资本的嗅觉最为灵敏,国家力量的隐约现身,足以让最凶猛的秃鹫暂时收起利爪。

        然而,另一股力量的反应则截然不同。通天集团中国区总裁办公室,苏明远看着内部渠道传来的模糊信息,眉头紧锁。他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凝视着窗外象征着这座城市力量与欲望的摩天楼群,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

        很快,数家具有海外背景的财经媒体,几乎同时刊登了评论员文章。文章基调“客观中立”,却巧妙地将“大基金”可能的介入,描绘成“行政力量扭曲市场公平竞争”、“以国家资本扶持特定企业,破坏创新生态”。文章暗示,旭日科技的困境本是市场自然淘汰的结果,若借助非市场力量起死回生,是对全球自由贸易精神的背离。

        苏明远在内部高层视频会议上,对着屏幕那头总部的同僚们,声音平静却带着刺骨的寒意:“各位,游戏升级了。我们之前的对手,是一家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本土企业。而现在,”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我们是在和一个国家的影子下棋。”

        他指示法务和公关团队:“收集所有相关报道和评论,准备材料。我们要让这场商业竞争,上升到国际经贸规则和产业政策的讨论层面。要让所有人都看到,谁才是市场规则的真正守护者。”他将商业竞争巧妙地引导向更复杂、更敏感的领域,试图为颜旭和“旭日”套上一副无形的枷锁。

        在焦灼的等待中,“大基金”的投资意向书,终于摆在了颜旭的办公桌上。

        厚厚的文件,承载着生存的希望。颜旭几乎是屏着呼吸翻开。资金额度远超他的预期,足以覆盖所有债务,并为“琉璃”项目的二次流片注入充沛的血液。条件优厚,利率几乎贴着政策底线。

        然而,当他翻到“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部分时,手指停顿了。白纸黑字,明确要求:基金方面需持有绝对控股权,占据董事会多数席位,并指派董事长。

        这意味着,颜旭,这个公司的创始人、灵魂人物,将彻底失去对“旭日科技”的控制权。他呕心沥血创立的企业,将不再姓“颜”。他视若生命的孩子,要改换门庭。

        办公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他再次拿起那架紫檀木算盘,指尖拂过光滑的算珠。这一次,他脑海中翻腾的不再是简单的金钱得失、估值高低。算盘在这里失声了,它无法计算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置换,无法量化个人荣誉与产业存亡的轻重。

        他想起不久前,去探望已退居二线的导师赵振业。老人坐在藤椅上,泡着功夫茶,慢悠悠地说:“小旭啊,企业做小了,是自己的;做大了,是员工的;做到关乎行业命脉时,就是国家的。个人得失是小局,产业存亡是大局。这个道理,很多人一辈子都算不明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