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艰难的一场谈判发生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咖啡馆里,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总监直接摊牌:“颜总,通天给我们开出了条件——如果全面采用他们的标准,前三年设备升级。”
颜旭沉默片刻,从包里取出一份文件:“这是上周我们与沈阳重机签订的协议。他们将在新建的智能化车间全面采用‘昆仑’协议。知道为什么吗?”他翻开附录页,“因为我们承诺,所有技术专利由联盟成员共享,而且永不设置技术壁垒。”
对方愣住了:“你们......不要专利费?”
“我们要的是生态。”颜旭在餐巾纸上画出一个同心圆,“核心专利开放,通过技术服务、认证培训和后续升级实现盈利。就像安卓系统,开放,但谷歌通过应用商店赚钱。”
深夜的办公室,颜旭对着满墙的企业名单出神。周教授端着保温杯走进来:“听说今天北方动力的谈判又僵住了?”
“他们在观望。”颜旭揉着发胀的太阳穴,“既想摆脱通天的控制,又怕承担风险。”
老教授笑了:“记得我参与制定第一个国家标准时,开了三十多次论证会,吵得最凶的时候,老专家把茶杯都摔了。但现在回头看,正是那些争吵,让最终的标准更加完善。”
他指着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你现在做的,是在编织一张网。每根线都要找到合适的位置,既要能承受拉力,又要保持弹性。”
桌上的手机震动起来,是秦风发来的消息:“颜总,系里同意我们以个人名义参与标准制定。另外,我联系到了另外三所高校的团队,他们都对开放标准感兴趣。”
窗外,黎明前的黑暗正在褪去。颜旭拿起那架紫檀木算盘,这一次,他拨动算珠的手指格外轻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