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考验人的,是东北一家老牌重型机械制造厂。时值隆冬,室外气温零下二十多度,巨大的铸造车间里,虽然不像室外那般严寒,但也冷得呵气成霜。为了调试安装在大型龙门铣床上的监测模块,工程师们需要长时间徒手操作精密的调试工具,手指冻得僵硬发麻,几乎失去知觉。机床运行时产生的油污混合着冰冷的金属碎屑,沾满了他们的工装。

        该厂设备科的刘科长,一个在厂里干了三十多年的东北老师傅,最初对这些从北京来的“秀才”并不看好,觉得他们吃不了这份苦。他抱着膀子,看着这几个年轻人在严寒中瑟瑟发抖却依然专注地接线、调试、记录,一遍遍重复,没有一句抱怨。

        直到第三天深夜,一个棘手的通信丢包问题终于被攻克。当监控屏幕上终于出现稳定、流畅的数据流时,几个年轻人冻得通红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刘科长默默递过来几瓶早已被冻得冰凉的、但在他怀里焐了一会儿的啤酒。

        他用力拍了拍小王的肩膀,声音带着浓重的东北口音,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真诚:“小兄弟,行!真行!就冲你们这股子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劲儿,这活儿交给你们旭日科技,我老刘放心!以后厂里别的设备改造,还找你们!”

        深度服务与定制化,这条看似笨拙、低效的道路,却在一次次深入现场的汗水中,构筑起旭日科技最坚实的壁垒。他们的方案,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产品说明书,而是浸透着对特定行业、特定工厂、甚至特定生产线深刻理解的“定制药方”。客户购买的,不仅仅是几个模块,而是一整套解决问题的承诺和与之并肩作战的信赖。

        当工程师们带着满身疲惫、却也带着厚厚的现场笔记和精准的一手数据回到北京时,颜旭亲自为他们接风。他没有问“签了多大单子”,而是问“找到了什么问题”、“客户最头疼的是什么”。

        这种“技术营销”模式,牺牲了短期扩张的速度,却极大地增强了客户的信任感和依赖度。旭日科技的名字,开始在一些要求严苛的工业圈层里,以一种“低调但可靠”的形象口耳相传。酒香,不怕巷子深,尤其当这酒,是在最严酷的熔炉里酿造而成的时候。颜旭知道,他们正在走的,是一条虽然艰难,却通往真正核心竞争力的、正确的路。

        深秋的北京,难得露出了清澈的蓝天,阳光透过旧写字楼不算干净的窗户,在旭日科技略显拥挤的办公室里投下几块明亮的光斑。与这明媚天气形成对比的,是办公室里一丝微妙而紧张的气氛。

        办公桌上,摊着几份新收到的合作意向书和采购询价单。其中一份,来自华东一家大型机电设备代理商,曾经在旭日通讯扩张期合作过,后在危机时迅速转向了其他品牌。如今,他们又找上门来,想要代理旭日科技的“工业卫士”模块,首批订单量颇为可观,但要求三个月内交付五百套“标准版”产品。

        另一份,来自西北一家大型选矿厂,他们在行业会议上听说了华北钢铁厂的案例,希望旭日科技能为其新生产线提供“即插即用”的通信解决方案,预算不高,但要求工期极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