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天起,颜旭几乎住在了办公室。他亲自带领着这个仅剩五人的研发团队,重新变成了那个邮电部的技术骨干。他们搜集各种工业环境的数据,分析设备故障案例,反复论证技术方案。白板上画满了电路图和算法逻辑,地上堆满了各种工业传感器和测试设备。
颜旭穿着工装,和工程师们一起调试代码,测试板卡在高温高湿箱里的表现,为了一个元器件的选型争论到深夜。累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饿了,就啃一口冷掉的馒头。他找回了那种久违的、沉浸在技术世界里的纯粹快乐和专注。手指不再只是拨弄算珠计算得失,更多的时候,是握着电烙铁和万用表,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个电容和电阻。
这个过程缓慢而艰苦,如同在坚硬的冻土上掘进。但他们都知道,这一次,他们是在向下扎根,而不是向上吹泡。这条新的征程,通往的或许不是璀璨的星空,却是坚实的大地。而颜旭眼中那簇曾被现实几乎掐灭的技术之火,正在这专注的研磨中,重新燃起微弱却顽强的光芒。
华北钢铁厂坐落在工业区深处,巨大的烟囱日夜不停地向灰蒙蒙的天空吐着白汽,空气里弥漫着硫磺和金属粉尘混合的刺鼻气味。厂区内部,则是另一番景象——高炉轰鸣,轧钢产线吞吐着赤红的钢坯,灼热的气浪扭曲着视线,重型天车在头顶隆隆滑过,震得人脚底发麻。环境极其恶劣,高温、高湿、强烈的电磁干扰无处不在。
颜旭带着他那个仅剩五人的核心团队,就在这里泡了整整两个月。为了拿下这个试点项目,他们几乎是以成本价,为钢铁厂的一条老旧轧钢线提供了自主研发的“旭日-工业卫士”通信模块及配套的数据采集系统。
这两个月,是颜旭创业以来最艰苦,却也最充实的一段时光。他们没有待在舒适的办公室,而是穿着和工人一样沾满油污的工装,扎根在生产线旁临时搭建的、如同蒸笼般的控制间里。耳边是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鼻腔里充斥着铁锈和机油的味道。
挑战接踵而至。厂区复杂的电磁环境让无线信号极不稳定,颜旭和工程师们不得不重新设计抗干扰天线和滤波电路;高温导致普通商用芯片频繁宕机,他们连夜更换为宽温级的工业芯片,并加装了笨重但有效的主动散热系统;生产线上的老师傅对新设备不信任,觉得这群“秀才”是来添乱的,颜旭就带着团队成员,一遍遍耐心讲解,手把手地教,甚至在一次小型故障中,亲自钻到设备底下排查线路,弄得满身污黑。
过程充满了挫败感。有几次,系统因为无法预料的电压骤降而瘫痪,导致生产线短暂停机,招来车间主任的厉声斥责。团队成员中有人动摇,私下里嘀咕:“颜总,为了这点微薄的利润,受这份罪,值得吗?”
每当这时,颜旭就会想起赵振业的话,想起那把算盘代表的“匠心”。他没有用空泛的大道理说服他们,只是默默地带着他们一遍遍调试,优化代码,加固硬件。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团队,价值,就藏在解决这一个又一个具体而微的难题之中。
终于,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调整后,系统稳定了下来。那些遍布生产线的“工业卫士”模块,如同最忠诚的哨兵,在恶劣的环境下,精准地采集着电机能耗、轴承温度、设备振动等关键数据,并通过稳定可靠的通信网络,实时传输到中央监控平台。
数据的价值很快显现出来。通过对能耗数据的分析,他们帮助钢厂优化了轧钢机的启停节奏,仅在试点生产线上,就实现了3.7%的能耗降低。通过对设备振动数据的监测,他们提前预警了一次关键轴承的潜在故障,避免了可能导致的整条生产线停机和数百万元的损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