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不是刚上映过这么一部电影?!北影厂拍的,谢铁骊导演,著名演员王心刚、张瑜主演,你说万一有影迷看到,还以为我们和这电影之间有什么关联,说不定就会买下来呢?

        当然了,对外肯定不能这么说,得说我们觉得“知音”这个名字比较契合我们心心念念的“人生、人性”。

        虽说杂志办起来了,不过之后的发展也不容易,当时财政只给拨了3万块钱经费和7个编制。

        这钱哪够?胡勋碧又找上面借了7万块,这才把杂志给办起来,这么一创办就直接跳到了市场的大海里头,虽然戴着“事业单位”的帽子,但实际上每一分钱的收入,都要靠自己到市场中去挣。

        后世报刊发行主要有3种方式:通过邮局“邮发”、二线渠道零售和报刊的“自办发行”。

        但在这个时期,期刊发行的主要渠道是邮局订阅,零售和“自办发行”往往被人“看不起”,觉得“没身份”,也鲜有人有勇气去突破传统的杂志销售方式。

        只依靠邮局订阅对于初出茅庐、自负盈亏的《知音》来说,效率很低,如果这么办,肯定一开始就必死无疑。

        重压与现实逼迫之下,胡勋碧选择自己组建发行队伍,比较幸运的是,他们赶上了零售期刊发行市场的野蛮生长期。

        零售发行成为《知音》的一招险棋。

        武汉嘛,全国中部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

        于是胡勋碧的团队跟着火车跑,走遍了京广线和长江沿线,火车能到的地方他们都去,员工们骑着三轮车,穿行在武汉大街小巷的报摊,送货找市场,很快呢,就在去年年底,售价三毛五的《知音》创刊号实发量就突破了100万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