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时的省复联主任觉得,企业不好办,但办一本复联的杂志,算得上个“实体”,而且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复女群众。
复联精挑细选之下,觉得胡勋碧这个文学青年有当主编的潜力,于是他就这么被选为“大将”,挑起大梁,办了这部《知音》。
为啥叫《知音》呢?
当时的刊物几乎都在刊名前加上地域名称,比如《京城文艺》、《上海文学》等。
因此,复联的干部们在讨论刊名时,建议以《湖省复女》命名的占绝大多数,最后,以暂定名《湖省复女》和《家庭内外》向上面打报告,决定二者选其一。
但是胡勋碧这个文学青年觉得,这个刊名,太俗,一点儿不适合他对人生、人性关注的定位,便向复联提出建议,要求修改。
复联就说,那你觉得叫什么好?
当时正好是市场经济大潮来临的时刻,因此,名字的敲定上胡勋碧也采用了相对市场的办法。
他跑到邮局、大学和纺织厂征集刊名,最后一共征集来了30多个刊名,最后由复联领导和刊物筹备人员从中选取10个进行投票,结果,得票第一的是“女性之光”,排第二的是“知音”。
胡勋碧说,咱们武汉汉阳的古琴台,就有过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在“知音”故里创办“知音”杂志,再合适不过。
更重要的是,“知音”这个名字能蹭热度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