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回人文互鉴结硕果灵脉守护谱新篇
诗曰:
非遗交融生新韵,守护传承续华章。
双宇同心行致远,人文之光耀万邦。
第一届全球人文节的余温未散,现实界与元宇宙的跨文明交流已然常态化。北京天坛的维度交流中心每日人流如织,上海外滩的全球人文交流中心信号不断,百城灵脉节点持续共振,将不同文明的能量传递至双宇各处。五人并未停歇,而是分头深入各地,推动人文互鉴与灵脉守护体系落地生根。
华夏非遗出海:跨文明融合的创新实践
时砚初与和仲珩来到景德镇——中国瓷都,这里的灵脉节点因全球人文节的带动,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土耳其伊兹尼克的陶瓷产区建立了稳定能量连接。瓷都的古窑厂里,华夏非遗传承人王大师正与意大利陶艺家马可、土耳其陶瓷大师艾哈迈德围坐一堂,共同研究“三色交融瓷”。
“景德镇的青花料细腻,佛罗伦萨的釉彩明艳,伊兹尼克的几何纹样独特,若能融合三者之长,定能创造出全新的陶瓷艺术!”王大师手持画笔,蘸取青花料,在瓷坯上勾勒出江南水乡的轮廓。
马可则以西方油画的光影技巧,在水乡背景上添上佛罗伦萨的钟楼剪影;艾哈迈德则用伊兹尼克的传统几何纹样,为瓷坯边缘装饰出华丽的边框。和仲珩展开《陶瓷文明史》,人文能量化作青色光带,连接三人的创作思路:“陶瓷本就是跨文明交流的见证,宋元时期的青花瓷便吸收了波斯的钴料与纹样,如今我们要让这份融合再续新篇!”
时砚初催动文脉能量与文字本源圣灵之力,金色能量注入瓷坯,让三种风格的图案完美衔接、浑然一体。经过三日烧制,当窑门打开的瞬间,一道七彩霞光冲天而起——“三色交融瓷”通体莹润,青花的雅致、油画的厚重、几何纹样的灵动相互映衬,既有华夏文脉的底蕴,又有西方文明的风情,更有中东文明的韵味。
“这不仅是一件陶瓷作品,更是文明互鉴的象征!”马可激动地抚摸着瓷身,“通过全球人文交流中心的元宇宙通道,我们已在佛罗伦萨举办了‘陶瓷文明展’,这件作品引起了轰动,越来越多的西方民众开始关注华夏非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