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颜旭又在咖啡机旁“偶遇”了一位韩国“三星Te”的代表。这家公司在工业机器视觉领域实力强劲,但同样在寻求更开放、成本更低的通信解决方案。颜旭与他分享了“新旭日”联盟致力于构建开放生态的理念,并提到了与莱茵金属合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

        “通天集团的协议很好,但……有时候太‘重’了,而且授权费用是个不小的负担。”韩国代表压低声音,用带着口音的英语感慨道。

        颜旭表示理解,并顺势提出:“也许,我们这些寻求更多选择的企业,可以多一些交流。毕竟,健康的市场竞争,应该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化,不是吗?”

        类似的场景在会议间隙不断上演。颜旭还接触了几家欧洲本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它们或在特定细分领域有独到技术,或因无法承受巨头的高额许可费而被边缘化。颜旭发现,尽管背景不同,但这些企业代表们普遍流露出一种相似的情绪:对现有标准垄断导致的高成本、低灵活性的不满,以及对能够打破僵局、提供新选择的“挑战者”的隐隐期待。

        规则的重量

        他没有空谈理想,而是用扎实的技术理解、清晰的商业逻辑,以及“新旭日”已经展现出的技术实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莱茵金属案例),作为沟通的基石。他的真诚和对技术的尊重,打动了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代表。

        一种基于“挑战者”身份的、尚未言明却真实存在的微妙同盟,开始在会议的非正式场合悄然酝酿。交换名片、约定后续技术交流、甚至隐晦地表达对某些标准提案的不同看法……这些看似零散的互动,像涓涓细流,开始汇聚。

        在这个过程中,颜旭清晰地感受到,他不再是在斯图加特展会上面临无人问津的孤独开拓者,也不再是曼海姆法庭上独自面对强大法律团队的被动防守者。通过在国际商业舞台上构建统一战线,寻找利益共同体,他正在将个体的力量,融入一股更大的、同样渴望改变现状的洪流之中。

        虽然这个“同盟”还非常松散,远未到能与通天集团正面抗衡的程度,但它代表了一种可能,一种打破固有格局的希望。当颜旭再次回到主会场,坐在那个角落的观察员席位时,他的心态已然发生了变化。他依然能感受到那无形的排斥力,但心中更多了一份沉着与策略。他知道,通往规则制定者的道路漫长,但他已经找到了前行的方法——不是硬碰硬的蛮干,而是合纵连横的智慧。他,不再是单打独斗。

        日内瓦的会议进入尾声。按照议程,是留给观察员的最后一次简短发言机会。通常,这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环节,大多数观察员会选择宣读一份精心准备的技术摘要或立场声明,语气谦卑,内容无关痛痒,试图在巨头林立的场合留下一个模糊而安全的印象。

        几位观察员依次上台,果然如此。他们的发言谨慎而克制,淹没在会场略显疲惫的空气里。前排就坐的核心成员们,包括通天集团的理查德·米勒,大多低垂着眼睑,或翻阅着手中的文件,显然并未投入多少注意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