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那位投资董事嗤笑一声,“在别人的地盘上,跟有政府背景的企业讲合同约束力?太天真了!”
争论的焦点,清晰地摆在桌面上:是坚持轻资产的平台模式,冒着被法规挡在门外的风险;还是转向重资产的“深度本地化”战略,投入巨资自建基础设施,掌握主动权但背负巨大财务压力;或是选择合作模式,以技术潜在泄露的风险换取快速准入和成本分摊。
这是一道关乎“新旭日”未来全球化路径的战略抉择。每一种选择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颜旭一直没有说话,他靠在椅背上,目光扫过在场每一张或激动、或忧虑、或沉思的脸。他理解所有人的顾虑,财务的风险、技术的安全、战略的摇摆,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董事会成员们的反对并非没有道理。
但他的思绪,却飘向了布鲁塞尔那间冰冷的会谈室,飘向了莫里斯先生那句“这是我们的原则”。他清晰地认识到,欧盟构筑的这堵“墙”,不是临时路障,而是基于长远战略的永久性边界。想要进入墙内的市场,就必须遵守墙内的规则,甚至……成为墙的一部分。
他回想起霍恩博士关于“时间”的论断,回想起斯图加特展台上那些礼貌而疏离的目光。欧洲市场,不会因为你的技术参数漂亮就对你敞开大门。它需要的是更深层次的信任,是那种将血肉融入其肌体的承诺。
争论声渐渐平息,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始终沉默的颜旭,等待他的最终决断。
颜旭缓缓坐直身体,双手按在光滑的桌面上,目光沉静而坚定,仿佛已经穿透了眼前的迷雾。
“各位的担忧,我都明白。”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瞬间压下了所有的嘈杂,“风险,确实存在,而且很大。但是——”他顿了顿,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如果我们因为害怕风险,就停留在墙外观望,那么‘新旭日’将永远只是一家区域性公司,永远无法真正参与到全球科技的竞争格局中去。欧盟的数据主权法案,不是特例,它代表了一种全球性的趋势。今天我们在欧洲遇到这个问题,明天可能在别的市场也会遇到类似的壁垒。”
他指向屏幕上那几家潜在合作对象中,一家有着深厚政府背景的德国电信企业的Logo。
“自建数据中心,资金压力和时间成本我们目前难以承受;与纯商业云服务商合作,技术风险不可控。”他的手指在那个Logo上重重一点,“所以,我决定,选择第三条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