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认知塑造:系统梳理了那些被资本影响的媒体和智库,如何通过设置议题、选择性报道、引用有偏向性的“专家”观点,在国际国内塑造“中国科技企业只会模仿”、“缺乏真正创新”、“受国家庇护不公平竞争”的负面刻板印象,为商业和政策的打压创造舆论环境。

        每一个论点后面,都附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证据链。逻辑清晰,证据扎实,如同一份严谨的学术报告,却又带着调查新闻特有的穿透力和叙事张力。

        最后一个**落下时,窗外已是黎明。淡青色的天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渗入,驱散了书房的黑暗。陈瑾瑜靠在椅背上,感觉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但精神却处于一种奇异的亢奋状态。

        她缓缓移动鼠标,光标在邮件发送界面那个巨大的按钮上空徘徊。收件人栏里,是报社总编、几位信得过的资深编辑,以及报纸的官方投稿邮箱。

        她知道,这根引线一旦点燃,将再无回头路。这篇报道,凝聚了她记者生涯全部的专业积累、人脉资源和理想主义激情,无疑是她职业生涯的顶峰,是她作为记录者所能做到的极致。

        但她也无比清醒地预见到,这顶峰之后,很可能就是断崖。通天集团和其背后的势力绝不会善罢甘休。巨大的压力会如同海啸般扑向报社,扑向她个人。她的职业前景,甚至人身安全,都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这不是简单的揭露丑闻,这是在挑战一个盘根错节的巨大利益共同体。

        她拿起手机,指尖在屏幕上滑动,调出了那个加密的相册文件夹。里面存放着她和颜旭这些年来寥寥无几的几张合照——有年轻时在行业论坛后台的青涩偶遇,有旭日科技某个产品发布会后匆忙的合影,背景嘈杂,两人眼中却都有光……这些影像,记录了她内心深处一段无法言说、却真实存在的情感轨迹。

        她静静地看了很久,然后,手指轻点,选择了“全部删除”。没有犹豫,像是在进行一场必要的仪式,切断与过往柔软的联结,以最决绝的姿态,面对即将到来的风暴。

        她不能留下任何可能成为攻击颜旭、或者让自己在巨大压力下显露出一丝软弱的把柄。

        做完这一切,她重新将目光投向电脑屏幕。天光越来越亮,映照着她苍白而坚定的脸。她深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生命中最后的安宁吸入肺腑,然后,用尽全身力气,按下了鼠标左键。

        “邮件发送成功”。提示框弹出的一刹那,书房里彻底安静下来。只有主机运行的低微嗡鸣,和她自己如擂鼓般的心跳声。

        她知道,她投下的不是一篇报道,而是一枚投向深水的重磅炸弹。涟漪,即将变成巨浪。而她自己,已站在了风口浪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