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之殇
林浩天被捕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陈瑾瑜本就波澜暗涌的心湖。她没有试图去探望,深知此刻任何联系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只是通过几个可靠的司法线人,确认了他暂时安全,案情被严格限定在“商业窃密”本身,这让她稍感安心——至少,南华资本背后的手,还没能完全伸进司法程序,进行更恶毒的构陷。这微小的空间,或许正是林浩天用自我牺牲换来的。
然而,这件事彻底点燃了她心中积压已久的火焰。林浩天送出的U盘,连同他入狱前通过隐秘渠道辗转送达的一些补充笔记和联系人,像一块块关键的拼图,与她多年来追踪调查通天集团所积累的碎片化证据,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一个庞大、系统、跨越国界的商业打压战略版图,在她面前清晰地显现出来。
她向报社请了年假,关闭了大部分社交联系。在自家书房里,她开启了一场无声的战争。窗帘时常紧闭,只有电脑屏幕的光映照着她日渐消瘦却异常专注的脸庞。地上散落着打印出来的资料、财务报表截图、复杂的股权结构图、技术标准文档的节选,以及一些关键人物的背景信息。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和一种高度专注带来的静电感。
她反复聆听U盘里那些经过处理的录音,里面南华资本高管与中间人商讨如何利用媒体“引导舆论”、“制造恐慌”的对话,冰冷而算计;她仔细核对那些模糊但指向清晰的资金流向,追踪着资本如何像幽灵一样,在不同的空壳公司和境外账户间穿梭,最终注入那些看似独立、实则被操控的“研究机构”和“行业论坛”;她调取了过去几年里,所有针对旭日科技及其他几家具有潜力的中国科技公司的负面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和信源追溯,发现了其中大量雷同的叙事框架和引述的“匿名专家”。
更重要的是,她将林浩天提供的关于通天集团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在技术标准制定中排挤中国公司、在供应链关键环节进行歧视性定价或断供威胁的内幕信息,与她自己在产业联盟成立前后观察到、采访到的诸多案例相互印证。
这不是孤立的商业竞争,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多维度的、“非对称”的战争。通天集团及其关联的资本力量,利用其在技术、标准、资本、舆论上的传统优势,系统性地对追赶者进行遏制和绞杀。
书名号的标题在她脑海中逐渐成形——《通天之塔下的阴影:一场针对中国核心产业的非对称战争》。
她开始动笔。键盘的敲击声在寂静的书房里如同密集的鼓点。她摒弃了所有情绪化的渲染,用最冷静、最克制的笔触,以旭日科技的遭遇为主线,穿插其他案例,层层剥茧:
技术标准壁垒:详细剖析通天集团如何利用其在早期国际标准组织中的先发优势,将私有技术包装成行业标准,并通过复杂的专利池和授权费,构筑高昂的进入门槛,迫使后来者要么支付巨额费用,要么另起炉灶面临生态孤立的困境。
供应链软肋:揭示其在核心元器件领域的垄断地位,如何成为悬在中国制造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通过突然的涨价、延迟交货甚至断供,影响下游企业的生产和市场节奏。
资本精准狙击:结合林浩天提供的证据和公开市场数据,勾勒出关联资本如何配合产业战略,在企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如流片、扩张、上市)进行做空、舆论打压乃至恶意收购的资本运作模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