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哲来访后约莫一周,一份来自鼎晖创投的正式投资意向书(TermSheet),通过电子邮件安静地躺在了颜旭的收件箱里。没有预想中的电话催促,也没有冗长的前期谈判,就像孙哲本人的风格一样,直接而克制。

        颜旭在笔记本电脑上点开PDF附件,办公室窗外是灰蒙蒙的冬日天空,室内只有键盘敲击和机器运行的轻微嗡鸣。他逐字逐句地着,神情专注,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

        意向书的条款,与他之前见过的任何一份都截然不同。

        投资金额:五百万人民币。这个数字,与之前赵资本开出的一千万相比,缩水了一半,但在当前旭日科技的体量下,显得务实而克制。

        估值:基于公司现有技术积累、专利和标杆项目,给出了一个相对理性、甚至略显保守的数字,远非之前那种充满泡沫的乐观预期。

        最关键的是,翻遍全文,找不到任何关于“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营收规模”的对赌协议。取而代之的,是几条清晰的技术导向型条款:

        “投资人要求,公司自本轮投资完成后,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内,每年用于研发的总支出,不得低于当年经审计营业收入的30%。”

        “公司需在投资交割后二十四个月内,申请不少于十项与核心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且其中至少五项需获得授权。”

        “公司应积极推动技术标准化工作,在三十六个月内,主导或参与至少一项省部级及以上与工业物联网通信相关的行业/团体标准制定工作。”

        颜旭反复看了两遍,确认自己没有遗漏。他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中五味杂陈。这是一种全新的、他从未体验过的资本姿态。它没有挥舞着鞭子驱赶你冲向规模的悬崖,而是像一位严谨的导师,为你划定了一条需要艰苦攀登、但方向明确的技术路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