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原本计划的简短会面,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大部分时间,是孙哲与旭日科技的工程师们在白板前、在测试台旁的深入交流。颜旭偶尔补充几句,阐述公司选择这条“慢”道路的战略思考,强调对“可靠”价值的坚守。
孙哲始终话不多,但听得极其专注,那双锐利的眼睛仿佛能穿透技术表象,看到背后团队的能力和理念。
最后,孙哲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看了看腕表,对颜旭说:“颜总,你们做的,是苦活、累活,但也是真正能产生价值的活。谢谢你们的时间。”他从助理那里拿出一张朴素的名片,递给颜旭,“我们会持续关注。保持联系。”
没有承诺,没有热情的邀请,只有一句平实的“持续关注”。
送走孙哲,办公室重新恢复了忙碌,但气氛却有些微妙的不同。小王凑过来,带着几分期待和不确定:“颜总,这位孙总……好像不太一样?他这是……有兴趣?”
颜旭走到窗前,看着楼下孙哲和助理坐上那辆普通的SUV离去,消失在车流中。他摩挲着手中那张只印着姓名和联系方式的名片,感受着与之前赵资本那张烫金名片的截然不同。
他转过身,面对团队成员们投来的目光,平静地开口,声音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资本,只是工具。用不用,怎么用,主动权,这次必须在我们手里。”
他回想起孙哲关注技术细节时那专注的眼神,与赵资本当年只盯着财务模型和对赌协议的模样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明白,这代表着风险资本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评估标准差异。对于旭日科技这样技术驱动、处于早期、在细分领域构建壁垒的公司,像孙哲这样的投资人,更看重的是技术的前瞻性与独特性、团队的执行力与专注度、以及所在赛道的长期潜力,而非短期内漂亮的财务数据。
这一次,颜旭的心态已然不同。他没有因为资本的再次关注而欣喜若狂,也没有因为过去的创伤而封闭排斥。他就像一块被淬炼过的琉璃,冷静地评估着外界的一切。他知道,旭日科技已经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他们需要的是能理解并支持这种长期主义价值观的“伙伴”,而非急功近利的“掠食者”。
孙哲的到来,像一阵微风,吹动了水面,但并未扰乱水下坚定的航向。颜旭将名片收好,目光再次投向办公室白板上那些未完成的技术难题。路,还是要一步一步,踏实地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