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发掘一个窑址,找到一两米厚,几十、几百平方米的碎瓷片,那是常见情况。

        把它们分类、拼出几十件能写到论文上去的器具,通常需要一个教授带着五六个学生,埋头苦干几个月半年……

        “行吧,我一件一件看。”老教授搓热了手掌,活动开手指,取出一副老花眼镜架在鼻梁上,开始一片一片,安静地检视、辨别:

        “这一堆除了白瓷,还有黑瓷、酱瓷,出现这种特征的,多半是宋、元或者金代的瓷器。”

        “这一堆……主要是青瓷,也有一批是白瓷,基本上是粗白瓷,大概是隋唐时期的?这应该不是你要找的?”

        “这一堆……看内部的支钉痕迹,隋朝,不能更早了。”

        “这瓷胎的精细度,这挂釉和垂釉的感觉,盛唐!绝对是盛唐!”

        沈乐只有拜服。老教授根本不用拿瓷片上仪器,甚至不用举起放大镜,只是简单地看一看,摸一摸,对着阳光照一照,就行云流水地判断了出来。

        就这,还在不停地嫌弃:

        “你不能光摸瓷片出来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