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不急,你慢慢摸。考古的重点都知道吧?优先摸有字儿的,摸文书,然后再摸具有时代特征的……”

        有了教授担保,主要是有了教授承诺帮忙鉴定,沈乐一头扎下地底,奋力干活去了。

        等老教授驱车来到县城,被沈乐迎进房间,就看见一张长长的会议桌上,摆了十七八堆物件:

        有瓷碗,有瓷瓶,有碎瓷,有带字的,有带花纹的,有带图案的。当然,还有一些刻了字的工具,盒子之类,都可以提供信息……

        “你找到了这么多瓷窑啊……”

        老教授先是长长地叹了口气。如果一堆物件等于一座窑,沈乐找到的这些,大概够当地的邢窑考古队干个十年八年:

        毕竟,发掘一座瓷窑,并不是挖开了就结束。挖开,只是一个开始,然后要探查地层堆积情况,描述到底有几座窑炉,窑炉的具体情况;

        第19章沈乐你速度太慢了!我来带你飞啊!

        描述瓷窑周围的灰坑,灰坑内容物的情况,对,灰坑里常常有大量碎瓷片,它们携带的信息量,有时候比窑炉还多;

        然后,才是研究窑址里面发现的瓷器,数量,器型,胎釉特征,装饰艺术,成型工艺,装烧工艺,当然,免不了还有窑具……

        对了,想要根据这窑址里面的瓷器,写出报告来,前置条件就是把窑里扒拉出来的瓷器(绝大多数是碎片)分门别类,拼合完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