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细则正式公布实施,技术服务公司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大多数员工,特别是那些有技术、肯吃苦的年轻人,干劲空前高涨。谁不想多劳多得呢?车间里以往磨洋工、闲聊天的现象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争分夺秒、专注忙碌的身影。效率的提升立竿见影,第一个星期,人均工作效率就提高了百分之三十。
然而,正如林凡所预料的,改革的道路从未平坦。旧的习惯和既得利益者不会轻易退出舞台。
阻力首先来自公司内部那几个“老油条”。他们过惯了懒散的日子,突然要绷紧神经赶工时、保质量,浑身不自在。起初他们还试图磨蹭,但当月底看到别人奖金栏里那实实在在的数字,而自己只有可怜巴巴的基本工资时,心理彻底失衡了。
他们不敢直接对抗林凡,便开始在背后煽风点火,散布负面情绪。
“哼,瞎积极什么?现在干得多,定额以后肯定涨,累死你也拿不到那么多!”
“就是,资本家的一套!变着法剥削我们!”
“谁知道这账怎么算的?他说多少就是多少?骗傻小子呢!”
“哥几个团结点,都慢点干,看他能把咱们怎么着!”
这些论调在一些原本就心存疑虑、或者技能稍差、拿不到高奖金的工人中产生了一些影响。车间里的气氛开始变得有些微妙,积极干活的人有时会遭到无声的孤立甚至嘲讽。更糟糕的是,有人开始故意放慢节奏,甚至暗中使坏,比如“不小心”把别人的工具弄乱,或者传递错误信息,试图拉低整体效率。
恰在此时,公司接了一个要求精度高、工期紧的急件。林凡高度重视,亲自盯流程。然而,在生产过程中,一台老旧的铣床突然频繁出问题,加工精度总是差那么一点点,导致一批零件报废,严重拖累了进度。
负责这台机床的,正是那几个老油条中的一个。他立刻跳起来,不是检讨自己的操作或维护问题,而是把责任全推给设备:“林经理!这可不怪我!这破床子早就该报废了!厂里不给换新设备,这活没法干!这废料可不能算我的!”
其他几个老油条也跟着起哄:“对啊!设备不行让我们怎么干?这定额定的根本就不合理!”
“要是新设备,我早干完了!这浪费的时间算谁的?”
消极怠工的情绪借着设备故障的由头,迅速蔓延开来。几个原本积极的工人也开始观望,生产进度几乎陷入停滞。韩春明急得跳脚,差点跟那几个老油条动起手来,被林凡严厉制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