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务会原则通过承包试点,仅仅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的细则制定,才是真正考验智慧和耐心的硬仗。刘副厂长一系虽然明面上无法反对,却在暗中较劲,试图在细则条款上设置重重障碍,让承包方案要么无法通过,要么变得束手束脚,失去意义。

        林凡对此心知肚明。他深知,规则是改革的基石,一套公正、透明、既能激励积极性又能约束行为的规则,远比个人的权威更重要。他没有闭门造车,而是采取了极为开放和务实的态度。

        他让韩春明暂时放下外部业务,和小王一起,将技术服务公司所有的账目、项目记录、人员档案整理得清清楚楚。然后,他并没有立刻钻进办公室写方案,而是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他换上了工装,泡在了公司的临时车间和办公室里,一待就是好几天。

        他不摆领导架子,和老师傅们一起蹲在地上研究图纸,和年轻工人们一起搬运物料,中午和大家一起啃馒头吃大锅菜。休息时,他不再谈论高深的管理理念,而是和大家拉家常,听他们抱怨收入低、干活累、担心以后没保障,也听他们憧憬多劳多得、改善生活。

        几天下来,工人们发现这个年轻的林经理没半点官架子,是真心想听他们说话,话匣子也就打开了。什么样的定额算合理?怎么考核才算公平?超产奖励多少大家才有干劲?出现废品该怎么扣罚才让人心服口服?这些最实际、最接地气的问题,林凡从工人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中,捕捉到了大量一手信息和高价值的建议。

        他甚至主动去找了那几个平时有点吊儿郎当、被称为“老油条”的工人,请他们下馆子喝酒。几杯酒下肚,这些老油条也敞开了心扉:“林经理,不是我们想磨洋工,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没区别,谁愿意当傻子?”“您要是真能让我们多劳多得,傻子才不干活呢!”

        林凡把这些点点滴滴都记在心里。

        晚上,他把自己关在屋里,结合白天听到的反馈、公司的实际运营数据、以及培训班学到的管理知识,开始起草《技术服务公司承包经营责任制试行细则》。

        他摒弃了那种由上而下、冷冰冰的命令式条文,而是力求让规则清晰、公平、具有可操作性。细则的核心包括:

        1.定额管理:根据不同工种和技术难度,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定额标准。这个标准略高于平均水平,但又是大多数人努力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既保证了效率,又不至于让人绝望。

        2.超产奖励:明确规定,超出定额部分的利润,扣除成本和上缴厂里的部分后,拿出相当大比例直接奖励给相关团队和个人,上不封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