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委研讨会带来的东风,虽然没能直接吹散刘副厂长等保守派的阻挠,但确实极大地震慑了他们,为林凡和李厂长争取到了宝贵的喘息空间和操作余地。厂务会上不再是无休止的争吵和否决,变成了某种心照不宣的僵持和观望。
林凡和李厂长抓住这个机会,决定不再等待所谓的“完美时机”或“正式批文”,立刻启动那个“绕道走”的计划——以厂技术科和工会联合组建“技术咨询服务队”的名义,低调开始承接外部业务。
李厂长利用职权,特批了一间闲置的旧仓库作为服务队的临时办公和作业地点,又从那几个支持改革的车间,悄悄抽调了三四名技术过硬、口风严实、家庭负担较轻的年轻骨干,组成了最初的核心班底。启动资金则从厂长基金里挤出了一小笔,数额不大,但足够支付初期的差旅费和购买一些必要的耗材。
没有挂牌,没有声张,甚至没有在厂里进行任何公开宣传。“红星厂技术咨询服务队”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开始运转了。
林凡担任总负责人,负责统筹和对接;抽调来的小王负责内部管理和账目(账目暂时挂在工会技协下面,比较隐蔽);另外两名青年技工则作为主力干将。
第一单生意,来自林凡通过陈大校的关系联系上的一家地方军械修理所。他们有一批老式火炮的瞄准具齿轮箱损坏,精度要求高,自己无法修复,求助大厂又排不上号。林凡带人去看过之后,认为可以利用厂里报废机床拆下的旧光杠和自制的工装夹具进行仿制加工。
活儿不大,技术难度却不低,利润也不算丰厚,但意义重大——这是开门第一单,必须做成、做好!
林凡亲自带队,泡在简陋的仓库改造的临时车间里,和工人们一起画图、加工、调试。没有专用设备,就想方设法土法上马;缺少测量工具,就反复比对,靠经验和手感弥补。常常干到深夜。
然而,起步的艰难远超想象。由于使用的是淘汰的旧设备和自制的土工具,加工精度和稳定性难以保证,废品率一度居高不下。进度缓慢,那点可怜的启动资金很快见底。
消息不可避免地传了出去。
刘副厂长等人闻风而动,虽然不敢直接阻止,但风凉话和质疑声开始在厂里蔓延。
“哼,我说什么来着?瞎胡闹!靠那些破烂能干什么精密加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