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给韩春明的信发出后,如同石沉大海,暂时没有回音。这也在意料之中,毕竟这事关重大,韩春明也需要时间消化和运作。

        林凡并没有干等,他一边继续完善着自己的计划,一边开始物色适合作为突破口的第一单“技术合作”业务。目标很明确:难度适中、见效快、付款爽快、最好是能有点示范效应的单位。

        然而,就在他暗中筛选目标时,李厂长那边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

        部委下属的改革研究办公室,一个政策研究性质的部门,不知从哪里听说了红星轧钢厂改革试点和林凡在北钢的事迹,竟然主动发来了一份公函,邀请红星厂选派代表,参加一个关于“搞活国营企业经营、探索多元化发展”的小型研讨会,并希望红星厂能重点介绍试点车间的经验和新阶段的改革思路。

        这简直是瞌睡遇到了枕头!

        李厂长拿着公函,兴奋不已:“林凡!机会来了!这可是直达天听的机会!要是能在部委领导面前留下好印象,得到上面的认可,刘副厂长他们再想使绊子,就得掂量掂量了!”

        林凡也是心中一动。这确实是一个绝佳的宣传和争取支持的平台。但是,仅仅介绍试点车间的经验,分量还不够,恐怕难以引起高层领导的真正兴趣。

        “厂长,这是个好机会。但我们不能只讲过去,更要讲未来!”林凡目光炯炯,“我们可以把创办新型‘三产’公司的设想,作为一个大胆的‘改革新思路’提出来!不强调具体操作,而是侧重其对于‘打破大锅饭’、‘激发技术活力’、‘市场化探索’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这……”李厂长有些犹豫,“这会不会太冒险了?毕竟还只是个设想,万一领导觉得我们好高骛远……”

        “厂长,改革本身就是冒险。”林凡坚定地说,“我们要展现的是思路和魄力!只要我们的方向符合改革的大趋势,哪怕具体细节不成熟,也能给领导留下‘敢于创新’的深刻印象!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支持!”

        他进一步分析:“而且,我们不提股份制等敏感内容,只提‘技术输出’、‘有偿服务’、‘合作共赢’,这些都是政策允许鼓励的方向。我们是在探索,而不是违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