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会认为刘备是在借助蔡邕的名望大搞学术建设,会自然的将其与策试取士之事结合起来。
这能让刘备纳蔡琰之事成为美谈。
蔡邕的影响力确实很大,毕竟蔡邕是桓帝时太傅胡广的弟子,是东观修书的负责人,还是熹平石经的发起人和编校者。
大汉官方认定的经文,刻碑列于太学的六经,是蔡邕主持编校的。
所以被称为天下文宗。
只是蔡邕没能见到碑文落成就被迫害了。
这场迫害不是因为蔡邕站错了队,而是因为蔡邕完全不站队。
蔡邕有一个与其它名士不同的地方——蔡邕是百家学士,他不是那种操弄经义广收门徒以求六经释经权的‘名儒’,很少与当世‘贤达’来往。
而且蔡邕吸纳百家学术,恢复六经经义原文,这当然严重影响了那些故意用另一种方式解释经义的名士的利益。
古文今文之争,其实就是对经义解释权的争夺——实际上就是争夺教科书解释权,以篡改的方式控制知识。
要么打算让经文含糊其辞看不懂,以便他们‘灵活’解释;要么直接篡改经义,也就是断章取义或是重新断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