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的商铺门户大开,许多伙计站在门前大声吆喝叫卖,路过的百姓手里多多少少拎着几样小包裹,也许是刚买的零食,也许是给婆娘孩子买的几尺花布,又或许是自己嘴馋,偷偷打的一角酒。

        西侧的勾栏瓦舍里,传来戏子们咿咿呀呀的唱词或说书,人群不时爆发出彩声,旁边的青楼灯火通明,文人士子穿着绫罗绸衫,潇洒地走进里面。

        苏轼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表情愈发惊讶。

        “去年奉旨出使辽国,老夫路经真定城,还在城里歇了一晚,记得那时的真定城可没这般光景,城里沉寂,街上空荡,人们有气无力,像一座死城,今日却……”

        苏轼不确定地左右环视:“咱们进的是真定城吗?”

        赵孝骞笑了:“子瞻先生,这里确实是真定城,比以前繁华了一些……”

        “为何会如此?也是你治理的?”苏轼不解地问道。

        赵孝骞叹道:“我不过是无为而治,主要是朝廷三年免赋的政策,让真定府缓了一口气,快死的百姓和商人们,活过来了。”

        苏轼大为震动,目瞪口呆地看着周围繁华的景象,喃喃道:“朝廷的赋税,如此之重吗?所以,世间万恶的根源,在朝廷?”

        赵孝骞瞥了他一眼,淡淡地道:“你们士大夫在朝堂上打生打死,争论着什么新法旧法,哪一种对朝廷有利,但好像没人想过,哪一种法对百姓有利。”

        “其实,只要你们高高在上的朝臣们下来民间看一看,住几日,体察一下民情疾苦,自然会得到答案,可惜的是,很多人其实知道什么是正确答案,但他偏偏坚持错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