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外部的压力全压在耶律洪基的心头,老实说,纵是一国君主,耶律洪基也确实感到了压力山大。
远隔千里,耶律洪基仍然深深地领教到了赵孝骞的手段。
下手果决狠厉,而且面对任何敌人都不轻视,皆以狮子搏兔之势全力施压。
辽国在赵孝骞手下一败再败,如今兵不刃血却仍然重压如山,耶律洪基的帝王尊严被赵孝骞摁在地上狠狠摩擦。
耶律洪基想反击,想针锋相对索性杀了苏轼,可是想到杀苏轼的后果,终究还是迟疑了。
宋军已对南京做出佯攻之势,如果苏轼被杀的消息传到赵孝骞耳中,很难揣测赵孝骞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苏轼若死,佯攻变成了真攻,事情如何收场?
宋军犀利的火器,辽军至今没有办法破解,就连名震天下的重甲骑兵,在宋军火器面前仍如一滩烂泥般一触即溃。
若是宋军真的进攻析津府,就算攻不下城池,辽军抵抗之下,至少也要付出十万兵马以上的伤亡,而且辽国从此元气大伤。
为了一个苏轼,值得耶律洪基这么干吗?
帝王最擅于权衡利弊,事情若发展到这个地步,对耶律洪基来说,无疑是不划算的。
耶律洪基确实很想杀苏轼,但如果代价是付出十万辽军的生命,那就不值得了,苏轼在耶律洪基的心里没那么贵。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