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引导着一位技艺精湛的老裁缝。

        这位老人刚刚失去了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

        在苏晚萤的“灵感”触动下,他在自家寿衣店的橱窗里,展出了一件尚未完工的蓝色寿衣,旁边用毛笔字立着一块牌子:

        “你说你夜里托梦,见我娘穿上了这件新衣裳,走得很安详。可你不知道,她生前最怕蓝色,说那是天冷结冰的颜色。我给她备的一直是黑布。你见的,究竟是她,还是那个想让你因为‘不孝’而愧疚的东西?”

        这个充满生活细节的“反向测试”,像病毒一样迅速传开。

        很快,有人在自家阳台上挂出了一串腊肉,因为他“托梦”见到的亡父一直在劝他吃,可他父亲生前因为高血压,对腊肉深恶痛绝。

        有人在深夜,故意在家中循环播放死者最讨厌的越剧。

        果然,脑海中那个温情脉脉的“魂灵”,在反复的“噪音”折磨下,终于忍不住泄露出了一丝不耐烦的情绪。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独属于他们和逝者之间的、最私密的点滴细节,去设置陷阱,去钓鱼,去反向测试那些“鬼话”的真伪。

        虚假记忆的传播速率,首次出现了断点式的下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