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心理学的“人格面具”理论讲起,谈到社会学的“标签效应”,再列举了数个国内外真实发生过的、由社区名人、慈善家、老好人犯下的连环杀人案。

        每一个案例,都触目惊心。

        每一个分析,都直指人心。

        “……我们必须警惕一种思维惰性,那就是‘好人滤镜’。当我们为一个人的某个优点贴上‘好人’标签后,就会下意识地忽略甚至美化他所有的行为。这种滤镜,是滋生完美犯罪最肥沃的土壤。”

        “……一个真正的恶魔,不会把‘恶’字写在脸上。相反,他会用最和蔼的笑容、最热心的帮助、最善良的言语,为你编织一个温情的陷阱。当你对他深信不疑时,便是他亮出屠刀之日。”

        文章的最后,罗大翔写下了那句点睛之笔:

        “我们习惯于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但真相,往往隐藏在最和蔼的笑容背后。法律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维护大众的情绪,而是要用最锋利的手术刀,撕开这层温情的面纱,让藏在皮囊之下的罪恶,无所遁形。”

        这篇文章,像一颗重磅炸弹,在狂欢的鱼论场里轰然炸响。

        那些上一秒还在高喊“孙大爷冤枉”的网友,沉默了。

        “卧槽……罗教授这篇文章,看得我后背发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