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李二牛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一件厚厚的棉袄:“萧大哥,天快冷了,我娘给您做了件棉袄,您快穿上。”他看了看修好的坟头,又说:“前些天我去镇上办事,听说有人想在这附近建窑厂,要是真建起来,这冢可就受影响了。”

        萧琰心里一沉,建窑厂不仅会破坏冢周围的环境,还可能让这座冢彻底消失。他放下酒杯,眼神变得坚定:“二牛,这事我不能不管。明天我就去找族长和镇上的官员,一定要阻止他们。”

        接下来的几天,萧琰四处奔走,先是找到村里的族长,联合村里的老人一起反对建窑厂;又去镇上找官员,讲述张老丈的过往,恳求他们保住这座承载着记忆与敬意的冢。起初,官员们并不在意,觉得一座普通的土冢无关紧要,可萧琰不放弃,每天都去镇上等候,还带着官员们来到冢前,让他们看看老人坟前的松柏,听听村里老人讲述的故事。

        终于,在他的坚持下,镇上的官员被打动了,决定取消建窑厂的计划,还下了文书,将张老丈的冢列为村里的保护之地,禁止任何人破坏。当消息传到村里时,村民们都很高兴,李二牛拉着萧琰的手说:“萧大哥,多亏了你,张老丈的冢保住了!”

        萧琰望着张老丈的冢,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不仅守住了这座冢,更守住了老人留下的善良与精神,守住了村里人的一份念想。

        暮年:岁月里的传承

        五十岁的萧琰,已经很少再去江南,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了家乡。他的儿子萧念祖早已长大成人,在城里做了教书先生,每年都会带着妻儿回来,和他一起去看望张老丈。

        这年清明,萧琰带着萧念祖和刚上小学的孙子萧承孝,一起来到张老丈的冢前。萧承孝手里捧着一束自己亲手采摘的野花,蹦蹦跳跳地跑到冢前,小心翼翼地把花放在坟头,然后对着冢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

        “爷爷,张太爷爷真的像您说的那么厉害吗?他真的保护过咱们这里吗?”萧承孝抬起头,睁着好奇的大眼睛问。

        萧琰坐在冢前的石板上,拉过孙子的手,慢慢讲起张老丈的故事。他讲得很细致,从老人年轻时参军打仗,到受伤退伍后回到家乡,再到如何帮助身边的人,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深情。萧念祖在一旁静静听着,时不时补充几句——这些年,他也从父亲的讲述和村里老人的回忆里,渐渐拼凑出一个更完整的张老丈。

        “太爷爷是个大英雄,也是个大好人。”萧承孝听完故事,小脸上满是崇拜,“以后我也要像太爷爷一样,做个善良、勇敢的人,还要经常来看太爷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