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这个车间第一批来的工人,也是个寡妇。

        丈夫三年前一场大病撒手人寰,留下她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守着贫瘠的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看着孩子饿得面黄肌瘦,她的心像被针扎一样疼。

        转机发生在一年多前。村里突然来了干部,统计困难户,没多久就开始按月发一点救济钱,虽然不多,却让她和孩子能吃上饱饭。

        后来,又听说镇上开了这个专门招女工的车间,优先照顾像她这样的困难户。

        李秀娟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她从最简单的钉扣子学起,到现在已经成为技术娴熟的熟练工,每个月能挣到差不多十块大洋。

        这笔钱,在过去她想都不敢想。

        “秀娟姐,你这件快完了吧?今天能超额完成任务了!”旁边的女工羡慕地说。

        李秀娟笑了笑,手下更快了:“嗯,多做一件,多挣一件的钱。听说这批衣裳是卖到大洋那边的美国去的,人家那边‘大…条’,就图咱的衣裳便宜结实。”

        她不太懂什么是“经济萧条”,但她知道,正是因为政府买的缝纫机和争取的订单,她才能坐在这里,靠自己的双手养活孩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