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荒谬的悖论

        那句“生命场域信标”,也让她想起了自己背包中的【一次性信标】,或许,这个道具就是依靠这个原理,实现“将丧尸吸引至指定目标”的功能。

        三、目的论学派的替代性诠释:追寻失落的“生命之火”

        与将畸变体视为纯粹混乱化身的机械论模型不同,目的论学派提出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竞争性假说。

        该学派认为,畸变体对强生命场域的趋向性,并非源于对秩序的憎恨与摧毁本能,而是源于一种对“生命完整性”的无意识追寻。

        它们失去了原本的生命,但其最深层的存在基底中,仍残存着对“活着”状态的扭曲记忆与本能渴望。蓬勃的生命力场,对于它们而言,是黑暗中唯一能感知到的、它们所绝对匮乏之物的源泉。

        因此,它们的趋近行为,更接近一种飞蛾扑火式的、对“生命力”的绝望朝圣。它们被最炽热的生命之火吸引,扑向它,最终却被其焚毁,或亲手熄灭这生命之火。

        这一假说,为末世图景赋予了一种深刻的、令人不安的悲怆感:幸存者与畸变体,在某种意义上共同成为了这场灾难的牺牲品。

        四、模型融合探讨

        “熵增吸引”与“生命力追寻”两种假说,在现象学层面达成了统一,即都预言了强生命场域将吸引畸变体。

        然而,其内在驱动力的解释截然不同:前者是宇宙规律的冰冷体现,后者则是存在性悲剧的诗意表达。目前尚无决定性证据证伪其中任一理论,或许,二者共同描绘了真相的一体两面。

        -----------------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