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端起那杯微凉的茶,一饮而尽。苦涩过后,喉间竟泛起一丝悠长的回甘。
“新旭日科技”的揭牌仪式,没有选择五星级酒店的宴会厅,而是在公司总部刚刚启用不久的研发大厦一层中庭举行。背景板是深邃的蓝色,上面用遒劲的书法体写着新公司的名称,下方一行小字:“工业物联网全产业链联盟发起单位”。到场的不只有媒体,更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涵盖芯片设计、传感器、通信模块、工业软件、系统集成等领域的上下游企业代表,以及部分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的负责人。会场气氛庄重而务实,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同于以往商业发布会的气息——那是一种关乎国计民生的厚重感。
颜旭站在台下前排,穿着合身的藏青色西装,胸前别着新公司的徽章——在原有旭日标识的基础上,融入了一道象征集成电路的纤细纹路。他身旁坐着新任董事长马国华,一位年近花甲、气质儒雅的前部委官员,由“大基金”指派。马董话不多,眼神沉稳,偶尔与颜旭低声交流几句,更多的时候是在观察会场,倾听各方发言。
仪式流程简洁高效。马国华董事长代表资方和新董事会致辞,他声音平和,却字字千钧:“‘新旭日’的使命,不仅仅是打造一两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更是要承担起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产工业物联网产业链的历史责任。我们将以开放的姿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打通从底层芯片、关键元器件到上层应用、标准制定的所有环节……”
轮到颜旭上台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作为CEO兼首席科学家,是技术路线和日常运营的核心。他走到讲台前,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目光扫过台下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这里有许多曾经是旭日科技的供应商、客户,也有些是潜在的竞争对手。
“各位同仁,各位伙伴,”他的开场白很直接,没有寒暄,“过去,我们谈论‘旭日’,谈论的是‘琉璃’芯片的性能,是某个解决方案的性价比。今天,我们站在这里,谈论‘新旭日’,我们谈论的将是一个生态,一个体系,一条绕不开‘通天’标准,却能让我们自己的机器设备高效、安全对话的‘中国路径’。”
他身后的大屏幕亮起,呈现出一张极其复杂的“工业物联网产业链图谱”。从最底层的硅材料、EDA软件,到核心的“琉璃”芯片、各类传感器、通信模组,再到中间的操作系统、工业云平台,直至顶层的智能工厂、智慧城市应用……图谱上,某些关键节点被醒目的红色标记,旁边标注着“通天集团市场份额超过70%”、“技术标准受制于人”、“供应链存在断供风险”。
“这不是一张普通的产业地图,”颜旭的声音清晰而冷静,“这是我们的作战地图。上面的每一个红色标记,都是我们需要合力攻克的堡垒,需要填补的空白,需要实现‘去通天化’的阵地。”
他详细阐述了“新旭日”在其中的定位:不再仅仅是一个提供核心芯片和解决方案的公司,而是要成为这个未来国产产业链的“组织者”和“粘合剂”。通过技术开源、标准共建、联合研发、供应链协同等多种方式,将图谱上分散的、有时甚至是弱小的国内企业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合力。
“我们将率先开放‘琉璃’芯片架构的部分核心IP,”颜旭宣布,“并联合主要伙伴,共同制定基于‘琉璃’的工业物联网通信协议标准初稿。‘新旭日’愿意投入资源,与在座的传感器厂商共同定义下一代智能传感器的接口规范,与软件企业共同优化底层驱动和开发工具……”
台下出现了细微的骚动。开放核心IP?共同制定标准?这意味着“新旭日”在主动让渡部分短期利益,换取整个生态的快速形成和壮大。一些大型企业的代表面露沉思,权衡着其中的机遇与挑战;更多中小企业的代表则眼中放光,看到了依附于一个新平台崛起的机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