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翻开一页,指着一行娟秀的字迹:“看这里:''技术可以引进,标准必须自主''。可惜啊,当时条件不成熟。“
颜旭小心地翻看着那些手写笔记,仿佛触摸到一个时代的温度。
“现在时机到了。“赵振业望向窗外,“今天的会议是个信号。上面已经意识到,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他转向颜旭,目光如炬:“但你记住,官方的认可只是入场券。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你们要证明,自主标准不仅能解决''卡脖子''问题,还要在性能、成本、生态建设上都具有竞争力。“
三天后,颜旭接到通知,参加工信部组织的标准研讨会。
走进会场时,他注意到几个细节:参会名单上,除了通天集团等行业巨头,还出现了十几家中小企业的名字;会议材料中,专门用一章分析了“专精特新“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作用;甚至座位安排上,也不再是按企业规模排序。
会议休息时,一位司局领导特意走到他面前:“颜总,你们提交的技术白皮书,我们请专家评审过了。特别是那个多层加密架构,很有特色。“
颜旭正要详细介绍,领导摆摆手:“不用急着推销。下个月要成立工业通信标准工作组,希望你们能积极参与。“
回公司的路上,颜旭让司机绕道中关村。夕阳下,“中国制造2025“的标语在巨大的广告牌上熠熠生辉。他想起创业之初,在这条街上推销代理产品时,曾经无数次仰望这个标语。
如今,他正在成为这个****的一部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