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拿着计算器,嘴里念念有词,在笔记本上写下一串串数字。两位工程师则眼睛发亮,立刻加入到讨论中:

        “如果能买到那台分析仪,我们在实验室就能复现大部分现场干扰,研发效率至少提升30%!”

        “还可以考虑引进一位在底层通信协议方面有深厚积累的专家,光是专利挖掘和布局,就能帮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芯片定制的前期流片费用很高,但这笔钱如果能覆盖一部分,我们自主设计的芯片进度就能大大提前!”

        颜旭认真地听着,不时发问,引导大家将模糊的“需要钱”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研发路线图和预算清单。他不再是那个被资本推着走、对未来充满不确定的创业者,而是一个在清晰规划下,审慎评估资源投入产出的管理者。

        同时,他也让老王测算了市场拓展方面。在保证研发投入的前提下,剩余的資金能支撑他们在现有基础上,稳健地开拓几个新的区域市场?能支持他们以目前这种“深度服务”的模式,同时跟进几个大型项目?

        经过几轮这样的内部推演,颜旭心里有了更清晰的底牌。他发现,孙哲提出的五百万和30%的研发投入比例,看似严苛,实则与旭日科技现阶段“苦练内功、夯实基础”的战略路径高度契合。金额不大,正好避免了因资金突然充裕而可能再次产生的扩张冲动;研发投入的硬性约束,则强制公司将资源聚焦于核心能力的构建。

        然而,他并非全盘接受。意向书中关于“参与一项行业标准制定”的条款,时限设定得有些激进。颜旭深知,标准制定涉及复杂的行业博弈和流程,非一己之力短期内能达成。

        他拿起电话,主动拨通了孙哲的号码。这一次,他的语气平和而自信,没有卑微的请求,而是基于事实和逻辑的探讨。

        “孙总,您好,我是颜旭。感谢您的意向书,我们内部进行了深入讨论,整体非常认可您的思路。不过,关于第三项技术里程碑——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的时限,我们有些技术层面的考量,希望能与您探讨一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