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规划未来

        以过来人的眼光来看,1995年这个时间点很有意思。

        在九十年代初期,只要你考上了中专以上学历,你就是国家干部了,毕业后国家会将你分配到专业对口的政府机关或国企、科研单位。

        无论你的工作是政府机关的干部,还是国企的工人,在学校教书的老师,档案标注统一的都是干部。

        但在九十年代中期,也就是1995年之后,随着大学的扩招,考取中专和大专的门槛的降低,曾经吃香的中专和大专学历随之贬值。

        加上国家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国企陆续开始关停并转,下岗潮袭来,传统“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逐渐被放弃。

        这就导致1995年不仅是建国以来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最多的一年,也是自93年开始,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进入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一年。

        各地方政府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逐步弱化行政干预,为后续完全市场化就业奠定基础。

        而1995年,刚好处于包分配又不包分配的尴尬节点,这一届的户籍为奉省的本科毕业生,虽然都发了工作派遣证,但仅有百分之十的特殊专业或表现优异(有关系)的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

        剩下的百分之九十则不包分配,江振邦就是不包分配中的一员,他可以自主择业,也可以拿着派遣证回户籍所属地,由当地政府组织二次分配。

        但此时全国各地的国企、事业单位、政府等日子并不好过。

        如果不是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当地政府也没有对口岗位安置,就算给分配了工作,岗位也比较差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