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玉雕成精,最熟的就是琢玉……这什么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故事啊?
又或者,是自己淋了雨,就要把别人的伞撕掉?
他把一口老槽逼回肚里,耐心听陆先生讲课。讲完纹理结构,再讲不同玉石的特性,再讲基于特性的雕刻手法;
然后,指点沈乐选了一款玉料,从感应、设计到上夹具,开始雕刻,一样一样,指点沈乐亲手尝试。
看着沈乐走完一轮,满意点头:
“这样就可以了。沈先生,您是修行者,这种凡俗技艺一旦入门,绝对长进得很快。我不打扰了,您慢慢摸索就好——”
他告辞离去。留下沈乐握着手里的玉料,颠来倒去:
“有人带着走一遍,入门就方便多了。嗯,继续练手,练到能顺利干活,就可以搞定这个笔筒了!”
沈乐精神大振。他重复感应、设计、加工的过程,消耗了十七八块劣等玉石,进度非常喜人:
除了最前面两块加工失败,后面的干一块,成功一块,分别雕出了两块竹报平安无事牌,两对龙凤玉佩,三块玉佛,两块玉观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