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小小,各种形状的碎瓷,叠成奇怪的形状。沈乐虽然做过文物修复工作,但是,他不是做瓷器方向的,也没有经过瓷器修复的魔鬼训练:

        跟着导师去一个发掘出来的瓷窑,然后,拖出能装满至少一个房间的碎瓷,把它们分门别类,各自摆开。

        再然后,根据碎瓷的材质、形状、弧度、花纹、大小,寻找到它们匹配的对象,从这些碎瓷当中,拼出一些完整的瓷器:

        一般来说,一个窑址,巨大的碎瓷堆当中,能淘出可复原标本几万件。

        然后,报告只会展示几千件,硕博论文展示500左右,该瓷窑的发掘简报,展示100件左右……

        这么巨大的工作量,通常都是一个导师带着一两个博士生,两三个、三四个硕士生,花半年一年的时间完成的。

        经过这种丧心病狂的拼拼乐训练,像这一坨海捞瓷到底是个神马玩意儿,专业人士扫过去一眼,基本上就能知道个大概。

        然而隔行如隔山。沈乐没练过,他就真的看不出来。他一边叹气,一边将这一坨碎瓷拆开来,拆成一片一片,挨个拿出来:

        自己搞定是搞不定了,但是可以丢到隔壁去,让师弟师妹们拼着玩儿。

        拼出来的结果,如果不太珍贵,够不上文物档次的话,送他们一人一件当纪念品也不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