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过两三次,沈乐就看不下去了,飞快出手抢活儿:厚重的土地,在他的洛阳铲下和豆腐一样松软,咔嚓一下到底,再咔嚓一下提起来。

        别人下一铲子的速度,他至少能下十铲子,大大提升了评估效率。

        众人在窑址周围转了两天,就大概确定了遗迹的范围,接下来,就是划探方、试掘:

        一座瓷窑遗址,由许多窑炉、灰坑、作坊遗迹组成,占地面积几千平方米。

        这样的遗迹发掘,当然不可能一群人乱糟糟地涌上去,你一铲子,我一铲子,想从哪里挖,就从哪里挖;

        也不可能挖掘机直接平推过去,上来就给遗址来个大揭盖。

        所以,一般来说,是由考古专家先根据山形、水脉、朝向,大概估计一下遗迹所在的位置,在地面上划出一个个方块;

        然后,责任到人,一个个学生分片包干,每个(或者每几个)负责一片区域,一点点往下挖。

        谁先挖到东西,老师分析、研判过后,确定这里有重要发现,再集中力量干活!

        这时候,京城来的专家,和当地的专家商量几句,就开始划探方、点人头。

        沈乐站在学生群里,看着老教授点几个人,指一片区域;再点几个人,再指一片区域。点到第六个探方,自然而然,把沈乐一起拎了过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