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的,自然已经在可读性上大打折扣。
总之,第二届的茅盾文学奖,三部获奖作品都不算是那么的出彩,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
而要说1981年-1984年这期间,国内发表的最精彩的长篇,居然还要找到江弦那儿去!
《红高粱》、《最后一个匈奴》.这些他所创作的寻根文学作品,在很多文艺界人士的眼中,精彩程度都绝对超过了三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而为什么这些作品没能得奖呢?
因为当时茅奖评委会定了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同一作者不宜连届获奖,这也是茅盾文学奖之后一直遵循的一条铁律。
怎么说呢,茅奖的这条铁律一直很有争议。
因为一个作家,他的创作高峰期一般都是固定在一个时期,就比如余华,从87年开始,创作迎来了爆发期,接连发表了《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不得不说,在这个时间段他创造的这些,就是他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好的,过了这个年龄段,后面的就差点儿意思了。
其他大部分作家也都是这样,像王硕、莫言这些作家最好的代表作都集中创作在这个时间段。
当然了,也不是说就每个作家的巅峰期就都在这个时间段。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