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弦自己都爱不明白,自己的三观都歪到了天上,还教小孩儿?

        那不得教坏?

        最现实的案例就是《傅雷家书》了,曾经出版界一大神话,很多人都对《傅雷家书》情有独钟,觉得字字真情,句句肺腑,是亲子沟通的典范,是人生智慧的宝典。

        结果后来,听闻傅雷本人一些“雷人”事迹,以及在张爱玲那篇著名的《殷宝滟送花楼会》里,看到张爱玲对傅雷的揭露,于是对这部《傅雷家书》感到难以接纳。

        毕竟,作者的人格瑕疵,如同污点,难免让人对作品产生些许质疑。

        傅雷的那些“雷人”事迹,虽已时过境迁,但每一则都足以让人对这位翻译巨匠投以异样的目光。

        即便是在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浪潮中,他的某些行为显然与潮流背道而驰,甚至显得有些独断专行,缺乏应有的包容与理解。

        这样的个人形象,无疑为《傅雷家书》蒙上了一层复杂的阴影。

        这也导致《傅雷家书》被踢出教材,万千家长喜大普奔,还有很多人怒斥这是自己最讨厌的课文,说这是连傅聪本人都不愿意看嫌啰嗦虚伪的家书,而且一想到傅雷这个人家暴孩子、出轨成性、控制欲极恐怖的人渣,居然写出饱含“父爱”的家书,就既牵强又恶心。

        嗯.傅聪本人不愿意看这一点存疑,不过后面说的也没太大毛病。

        总之,作家本身的名誉一定关乎作品本身。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