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弦这话不是开玩笑,这些年冯骥才又是给他写稿子,又是给他递稿子,他冲冯骥才约稿,冯骥才从来也没犹豫过,这会儿冯骥才找他约稿子,就冲着这些年这些交情,他也没道理不约给他。

        “算了算了。”

        冯骥才摇摇头,“以后吧,以后有机会再约吧。”

        俩人说完话,江弦又和在场其他作家打过招呼,今儿确实来了不少的作家,在当下文坛都很有名望。

        像是刘恒,一开始在《京城文学》当编辑,同时不断发表作品,这几年终于写了出来。

        还有王安忆,自从美国回国以后,王安忆的写作就仿佛进入了一个爆发期,还把在美国爱荷华学习那段经历写了本游记叫《母女漫游美利坚》。

        江弦可听说了,这书卖的特别火,后来他自己也拿来看了看,发现在书里王安忆写了挺多他在美国的事迹,像是刚到美国在机场因为姓氏问题自己被海关盘问,最后是江弦以“流利的英语”帮她解围,王安忆反思说那时候的自己非常不成熟,但这不能归结于年龄问题,因为同年纪的江弦有着和她完全不同的做事方式。

        另外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就是,这部《母女漫游美利坚》是王安忆和她母亲茹志鹃合著的,因此,江弦看完王安忆记述他的部分,又能看到她母亲茹志鹃对他的记述。

        茹志鹃对江弦的高光时刻记录的非常清晰,显然给她留了很深的印象,其中就包括了江弦在旧金山餐馆,和那省的文艺界人士侯北人、陈若曦女士等人吃饭,在吃饭时,因为邻桌那省几名青年“工农兵文学”的讥讽,语气平静的说出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

        “一个艺术家,第一要有祖国,第二要有世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