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了因依旧那副云淡风轻的模样,微微一笑,还礼道:“大喇嘛请。”

        场中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凝神,期待这场非同寻常的辩经。

        桑杰喇嘛首先开口,声如洪钟:“既然了因师父有''处处是山门''之见,老衲请教:既然处处是山门,为何还要有寺庙?既然酒肉穿肠过无妨,为何还要持戒?”

        了因不慌不忙,从容应答:“寺庙是舟,渡人过河,既已过河,何须负舟?戒律是药,治病救人,病既已愈,何须服药?然未过河者需舟,未愈者需药。故而既有寺庙,也需不执于寺庙;既持戒律,也需不执于戒律。”

        桑杰目光炯炯:“如此说来,小师父认为执着于不执著,是否也是一种执着?”

        了因含笑:“大喇嘛此问妙极。执着于不执著,确也是一种执着。故而真正的不执著,是连''不执著''这个念头都不执著。如同渡河后既舍舟,亦舍''舍舟''之念。”

        二人你来我往,机锋频出。

        桑杰喇嘛引经据典,了因则随机应变。有时了因不直接回答,反而以问代答;有时他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奥的佛理。

        辩到精彩处,了因忽然指着殿外一株在风中摇曳的竹子,问道:“大喇嘛请看,是风动,是竹动?”

        桑杰微笑:“非风动,非竹动,仁者心动。”

        这是禅宗著名的公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