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学生则像看完了一场马马虎虎还算过得去的B级片,中间有些部分算精彩,有个陌生的主演很亮眼,除此之外乏善可陈。大家纷纷起身,伸懒腰打哈欠离开,这个点正好可以去吃晚饭了。

        即便绝大部分人不在意离开了球馆,还是有一两个热心的学生来到球员通道,找李维要了签名。李维受宠若惊,在他们递来的本子和T恤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并告诉他们好好保存,有一天会非常值钱。

        不论过程和关注度如何,胜利总让人身心舒畅。可从体育馆出来,大家又舒畅不起来。因为送他们来的大巴车顶没了送去修,所以没有车能接他们回长岛。大伙只能就地解散,自己想办法坐公共交通回去,且费用不报销。

        众人一片哀嚎,从威斯特彻斯特回长岛少说三个小时,打车太贵,地铁太磨人。打完比赛大家只想好好休息,不想在路上继续折腾。但是没办法,发展联盟球员就是这么可怜,后勤保障永远不在线。

        李维比较幸运,斯科特-米切尔开车过来的,他载着李维、香农-斯科特还有埃布阿一起,驱车去往曼哈顿。在大中央车站将两人放下后,米切尔说带李维去曼哈顿一家不错的餐厅吃饭,顺便聊聊做个专访。

        与法拉盛的平庸、残旧相比,夜晚的曼哈顿闪耀着灯火辉煌的光芒。虽然这里也存在着难以直视的阴暗角落,但夜色做了很好的掩盖。车辆行驶在拥挤的车流中,道路两旁高大的摩天建筑像怪兽一般俯视着渺小的车辆与人群,李维看着车窗外的繁华,流光倒映在玻璃上五彩斑斓,他内心却波澜不惊。

        曼哈顿的浮华固然耀眼得摄人心魄,但来到美国后,李维更喜欢法拉盛的朴实与亲切,一如他的球风,踏实不张扬,一招一式力求精准且节能。他甚至不想浪费一丁点体能做进球和胜利的庆祝,因为使用见闻色这种能力可是个耗神的苦差事。

        但李维嘴上还是对斯科特-米切尔说:“有一天我会征服这里,用篮球。”米切尔笑了笑,道:“很多刚来曼哈顿的年轻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像盖茨比。”李维说:“这不是我的想法,是你笔下的我的想法。”

        斯科特-米切尔明白过来意思,回道:“塑造一个大胆、有野心的征服者形象?”

        李维摇头,说:“别闹了,我又不是成吉思汗。当然是因为梦想,而不是征服。我刚说的那句话可以用在文章开头,塑造一个有野心的形象。但很快,你要将这种形象打破,描述我的生活,家庭,华人洗衣店,社区大学,窒息的亲子关系,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然后,还要再打破这个印象,用篮球,形成连续的反转……”

        “噢,你慢点说,待会儿,我现在不能停车。”斯科特-米切尔很想停下来,掏出笔将李维说的记下来。有时候米切尔会怀疑,究竟是我专访他,还是他专访他自己,而我只在一旁记录。

        李维思路很清晰,他明白读者想看什么,所以协助米切尔通过专访建立自己的人设,制造一些神秘感,为自己未来成名打造基础。一个球员的商业价值,球场表现是地基,但这栋楼能盖多高,还要看你怎么吹。

        李维看过米切尔写的专栏报道,太过于平铺直叙,有温情有内涵,但缺少爆点和刺激,难怪不受读者待见,一直做基层的撰稿人。李维要帮帮他,同时也帮帮自己。有些脑子聪明灵活的,高中便开始为自己的故事定下基调,李维已经算很落后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大众文学;http://www.zgfqzy.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