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说得对,而且你考出来就跟着下地,你没什么好愧疚的。”

        杨老二也没计较过,因为太清楚供出一个读书人的利益,不说赋税就说服徭役,今年开始杨家就免了徭役之苦。

        杨老头满意自己的教育,虽然不能一碗水端平,但一家子明白利害关系比什么都强。

        春晓计算着杨家的收入来源,杨家是耕读之家,所以男子都读书认字,有天赋就供,没天赋也要识字算数。

        大伯每年空闲都会带两个堂哥进城,因为识字能干识字的活计,工钱给的高。

        二房爹爹的来钱倒不少,稳定收入有两笔,第一笔帮着马场选马,第二笔是帮古佛寺卖秋粮。

        这两笔就是不小的收入,尤其是古佛寺出手最大方,因爹爹在古佛寺当俗家弟子,算自己人寺庙格外照顾。

        三房别看读书也有自己的收入,三叔打小就下苦工练字,写了一手的好字,时常会去西宁城牙行帮着写契书,一份契书给一笔钱。

        爷爷定下规矩,各房的收入只需要交两成,剩下的自己存着。

        春晓走神的时候,爷爷已经分好田地,爷俩先分了两亩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