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这些商人的参与,宝钞的流通性大大增加。

        宝钞的价格变动,也开始变得异常敏感。

        现在甚至出现了“二贯兑换五文”或者“三贯兑换八文”这样细致的价格。

        可是,尽管宝钞的价格慢慢逼近“一贯钱兑换四文”的官定价,但是总的成交量并不大。

        当朝天子采用成化年间官价的事情,给了商人们一个强烈的信号。

        既然能够不拘泥于本朝,让宝钞的估值对标成化年,焉知以后就不会对标宣德年、永乐年?

        甭管市面上的老百姓认不认,只要朝廷能用这个价来折抵商税,只要商人们有利可图,就一定会存在这么一个市场。

        但能看到这一点的,不只是钱庄、银号的商人,那些在大运河上走南闯北的商人们,也同样意识到了宝钞的回暖趋势。

        是以,哪怕宝钞的价格已经到了“一贯钱兑换四文”的官定价。

        仍旧有不少做贸易的商人们在收购宝钞,钱庄和银号惜售的情绪也在发酵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