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名学生,在答卷的最后,用一种极其大胆、甚至可以说是狂妄的笔触,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改进方向——“跨频段信号对冲”。
陈启明在自己宽大的办公室里,激动地来回踱步,眼镜下的双眼,爆发出骇人的精光,嘴里,在不停地,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喃喃自语。
“天才……一个真正的天才……”
“这个思路……这个‘跨频段信号对冲’的设想……它能完美解决现有DBS技术电场弥散和副作用的根本难题……”
“我怎么就没想到?!”
“我研究了一辈子脑深部电刺激,我怎么就从来没有往这个方向想过?!”
……
这样的一幕幕,在计算机学院,在材料学院,在经济学院……在每一个阅卷的办公室里,都在不断地上演着。
许多教授,甚至包括那些在各自专业领域,已经站到了人类知识金字塔最顶端的国宝级院士,都羞愧地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知识壁垒,在这些年轻得过分的学生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他们面对试卷上那些充满了奇思妙想、粗暴地跨越了学科边界的难题时,竟然,也感到束手无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