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对着那些闻所未聞的加密算法,进行着疯狂的、燃烧大脑式的反向破解!

        甚至,战场的边缘,那些看起来与网络战风马牛不相及的生物系和物理系的“怪才”们,也用他们那套匪夷所思的理论,加入了这场围猎!

        一个物理系的学生,将截获的一小段数据包的传输日志,导入了他自己编写的模拟程序中。

        屏幕上,一个三维的地球模型缓缓旋转。

        无数条代表数据路径的光线,在模型上交织。

        “……数据在经过北大西洋海底光缆3号节点时,出现了0.0012纳秒的延迟抖动,这不符合正常物理损耗。”

        他的手指在屏幕上飞速划过,调出了一个更加复杂的模型。

        “根据对方数据包的传输路径和量子隧穿效应的概率,我推测,他们的物理服务器,有75%的可能性,位于东经12度到15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在【稷下学宫】这群“妖孽”的跨学科、降维打击式的通力协作下,他们非但没有像传统防御那样,立刻切断对方的攻击连接,将敌人拒之门外。

        反而。

        一个更加大胆、也更加恶毒的计划,在他们的脑海中,迅速成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