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实验室的空气,被点燃了。
压抑和绝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疯狂的、创造性的激情。
他们大胆地决定,将这种古老的水利工程物理思维,原封不动地应用到尖端的微缩生态箱之中。
行动!立刻行动!
团队立刻分工,林晓灵负责建模,她将王浩画的导流石结构进行了无数次数学优化,使其更适合微观流体环境。
赵小海根据不同植物的根系特点,规划出基质的区域划分。
王浩和陈勇则冲向了隔壁的精密制造中心。
他们启动了学院里最先进的光固化3D打印机。
淡蓝色的光束在树脂槽中精准地扫描、聚合,一个全新的、布满无数微小仿生“导流石”结构的河床底座,在数字模型的指引下,一点一点地被“打印”出来。
那是一个充满了奇异美感的造物,表面凹凸不平,布满了精心设计的沟壑与凸起,仿佛一块从远古河床上切割下来的、充满了智慧的化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