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在党校的学习接近尾声。这半年,他系统梳理了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各地同学的交流极大开阔了他的眼界,尤其是对南方特区的认知不再停留在传闻阶段。那位南方同学已然成为他的好友,多次热情邀请他结业后务必去特区考察。

        结业前夕,所有学员都接到一项任务:撰写一篇结业论文,主题需与当前经济改革相关,要求有独立见解和可行性。

        林凡几乎毫不犹豫地确定了选题:《论技术成果商品化与厂办大集体企业的发展路径》。他结合红星厂技术服务公司从无到有的实践,深入分析了国企如何利用自身技术优势,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价值增值,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提出了厂办集体企业(即“三产公司”)在解决就业、反哺主业、探索混合所有制等方面的可能性和实施建议。

        论文写得酣畅淋漓,既有扎实的案例支撑,又有相当的理论高度和前瞻性思考。完稿后,连他自己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和坚定。他知道,这不仅是一篇论文,更是他未来行动的蓝图。

        论文获得了指导老师的高度评价,被推荐为优秀论文在结业典礼上交流。结业典礼那天,部委相关领导亲自到场。林凡的发言逻辑清晰、数据详实、观点新颖,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部委领导在总结讲话时,特意点名表扬了林凡等几位学员,称赞他们“立足实践,思考深入,是改革浪潮中急需的实干型人才”,并透露部委正在研究进一步推动企业改革的新政策,届时需要大量像他们这样的新鲜血液去落实。

        林凡载誉而归,心中充满了干一番事业的豪情。然而,刚回到红星厂,还没来得及和李厂长细谈,就被厂里和院里的一些变化拖住了脚步。

        首先是他一手创办的技术服务公司。虽然他定期遥控指挥,但毕竟离开了半年。韩春明开拓业务是一把好手,这半年接了不少单子,但管理上就有些粗放,财务流程、物料管理都出现了一些小漏洞。小王性格稳重却不够果决,压不住有些骄躁的老员工。公司表面繁荣,内里却已滋生了一些懒散和浪费的苗头。

        林凡回来的第一天,就扎进公司,连续几天查账目、看流程、找谈话,雷厉风行地处理了几起虚报冒领和物料损耗异常的事件,重新强调了规章制度,迅速刹住了歪风。韩春明和小王都挨了批,但也心服口服,公司风气为之一肃。

        还没等他喘口气,四合院里的麻烦也找上门了。

        这天傍晚,林凡刚回到四合院,三大爷阎阜贵就鬼鬼祟祟地凑了过来。

        “林凡,回来了?学习顺利?”阎阜贵推了推眼镜,脸上堆着笑。

        “顺利,谢谢三大爷关心。”林凡点点头,知道他有话要说。

        “顺利就好,顺利就好。”阎阜贵搓着手,压低声音,“那个……有件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