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个小时!从当天晚上八点设备再次启动,到第二天早上八点交接班,这就是厂领导给予林凡和宋运辉的全部时间窗口。

        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他们不仅要完成参数调整后的设备调试,还要进行足够批次的浇铸测试,采集对比数据,以证明优化效果。任何一环出错,都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坐实“瞎胡闹”的罪名。

        消息在项目组小范围传开,引起了不同反应。年轻技术员们摩拳擦掌,感到兴奋;以冯总工为首的老派人员则冷眼旁观,甚至私下议论“看他们能搞出什么名堂”、“坐等打脸”。

        林凡和宋运辉没有丝毫耽搁,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之中。

        林凡负责实操层面。他带领几名支持他们的年轻技工,再次仔细检查了三号扇形段的所有相关设备——冷却水阀门、流量计、温度传感器、辊缝调整机构……确保每一个执行部件都处于最佳状态,能够精确响应指令变化。他的动作沉稳熟练,指令清晰,很快稳定住了现场人员的情绪。

        宋运辉则负责理论和数据层面。他根据之前积累的数据和修正后的模型,计算出了最终优化的参数表,并与林凡反复核对,确保万无一失。他还设计了严密的数据采集方案,准备对比优化前后铸坯的质量指标,尤其是内部裂纹的探伤结果。

        两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仿佛已经合作多年的老友。

        傍晚,简单扒了几口饭,攻坚正式开始了。

        设备低沉的轰鸣声再次响起。控制室里,气氛紧张得如同战场前指。林凡坐镇主控台,宋运辉紧盯着数据监测屏幕,几名技工守候在关键设备旁随时待命。

        “开始注入冷却水,压力逐步提升至设定值。”

        “各点流量监测正常。”

        “铸坯头部即将进入三号段……3,2,1……进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